市委 市人大 市政府 市新闻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  
首页 本馆概况
  本馆动态
  读者服务
  共享工程
  特色馆藏
  绿色瓷城
首页 >> 图片
承经典国粹,扬华夏文化(三)
发布日期:2023-8-1 16:07:16 浏览次数:188 字号:[ ]

 

百戏争辉,梨园当行。本期百科从戏曲声腔这一维度介绍中国传承千年的戏曲艺术,促进人们加深理解中国灿烂的文化。

 

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,如明初时指昆山腔、弋阳腔、海盐腔、余姚腔。

清代前期,人们对当时流行的戏曲声腔的分布情况所作的大体概括,昆山腔、弋阳腔、柳子腔、梆子腔,合称为“南昆、北弋[yì]、东柳、西梆”,则为这一时期流行的“四大声腔”。这四大声腔系统概括了中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和影响。

现在的“四大声腔”则多为梆子腔、皮黄腔、昆腔和高腔。

 

01

昆腔

“昆腔”,原名“昆山腔”,中国戏曲声腔、剧种,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,也是清代及现行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。元末起源于江苏昆山,在明朝嘉靖年间经魏良辅吸收海盐腔、弋阳腔的音乐,予以加工提高后,影响逐渐扩大。

改良后的昆腔曲调细腻婉转,有“水磨腔”之称,集中表现了南曲轻柔婉折的特点,同时也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声腔。它的伴奏乐器兼用箫管和琵琶、月琴等弦乐,较弋阳、海盐等腔更为丰富。

代表曲目

 

《西厢记》《玉簪记》《长生殿》《牡丹亭》。

 

 

 

02

弋阳腔

又称“弋腔”,中国古代戏曲声腔、剧种,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,也是清代戏曲四大声腔之一。元代起源于今江西弋阳一带,明代嘉靖年间形成声腔系统,一般称为“高腔”。清代以来,独立的弋阳腔剧种开始衰落乃至绝迹,现在只有江西赣剧中还保留一些弋阳腔的腔调和剧目。

弋阳腔最大的特色是“一唱众和”,以锣鼓伴奏,唱腔可塑性大、声调高亢,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,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,刚柔相济、挥洒自如。旋律少变,节奏简朴,长韵帮腔。一句帮腔,多至三十余拍,每拍一锣,其帮腔之繁,几乎每句皆和。

弋阳腔自诞生之日起,始终透露着江西民间文化的光彩。弋阳腔产生后的 400 多年里,在全国衍生出一个庞大奇丽的高腔体系;北京、湖南、福建、广东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高腔剧种都源于弋阳腔或深受弋阳腔影响。

弋阳腔还对京剧、徽剧、湘剧、川剧、秦腔等 44 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,并取得丰硕的成果;因此弋阳腔也被称为是中国高腔戏曲的鼻祖。

代表曲目

 

《还魂记》《王老虎抢亲》《天保徒》《风波亭》。

 

 

03

余姚腔

余姚腔是中国古代戏曲声腔、剧种,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。大约元末明初时形成于绍兴府的余姚一带。明代嘉靖年间流行于常州、池州、扬州等地,明末渐趋衰落。一般认为,后来流行于绍兴的调腔是余姚腔的支派。

“余姚腔”的特色是:第一,由于受到北方杂剧的影响,以会稽余姚地方曲调为主,融合了不少北曲的成份,使之为长江、淮河中下流域广大群众所接受;第二,它以清唱为主,仅以小音量的打击乐器伴奏,演唱时使听者清心,无噪杂之感;第三,唱口比较平稳柔和;第四,音调低缓轻软,抒情色彩较浓;第五,不受场地限制,可在广场及各种社庙中临时搭台演出;第六,采用后台帮腔伴唱,韵味悠长;第七,不用曲谱,按律入调;八,演唱和说白中,时而插唱“滚调”。

 

 

04

海盐腔

中国古代戏曲声腔、剧种,明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。元代形成于浙江海盐,明代嘉靖年间曾在嘉兴、湖州、温州等地流行。

海盐腔,腔调清柔、婉折,为官僚、士大夫所爱好。缙绅富家宴请宾客时,往往招海盐子弟演唱。若系清唱则不用锣鼓,只用拍板或以手拍板来代替。海盐腔与弋阳腔盛行以后,逐步取代了北曲杂剧在戏曲舞台上的地位,对戏曲声腔剧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。

 

 

05

柳子戏

柳子戏又名弦子戏,亦称北调子,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,是在元、明以来“弦索”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多声腔的曲牌体剧种,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。我国戏曲史上曾有“南昆、北弋、东柳、西梆”四大古老剧种的记载,“东柳”指清初流行于黄河下游的冀鲁豫各省及苏北、皖北等地,以唱俗曲曲牌为特色的弦锁调。

柳子戏历史悠久,传统丰富,2006年柳子戏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代表曲目

 

《老青天》和《玩会跳船》。

 

 

06

西梆

“西梆”即梆子腔,因为梆子腔发源于西北山陕一带,曾有“西曲”、“西调”等称呼。首先形成的剧种是秦腔(陕西梆子),梆子腔流行的地域极广,陆续形成许多不同流派的梆子腔,如山西梆子、河南梆子、河北梆子、山东梆子等剧种。

梆子腔首创了“板式变化体”戏曲音乐结构体制,标志着我国戏曲音乐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,对以后许多新兴的戏曲影响极大。
代表曲目

 

《张三打拳》《张三跑马》《走矮人》《耍轴棍》《吊小辫》《抖帽翅》《仙人脱衣》等。

 

 

07

皮黄腔

皮黄腔是“西皮”和“二黄”的合称。西皮起源于秦腔,二黄是由吹腔、高拨子演变而成。在有些剧种中,二者被分称为所谓的“北路”、“南路”,合称“南北路”。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,二黄是徽剧的主要腔调。以后随徽汉合流演变成的京剧在各地流传,西皮、二黄对许多南方剧种产生影响,逐步发展成一些新剧种,形成一种声腔系统。但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,因此“皮黄”的称谓有时也专指京剧。

 

 

08

高腔

现行的戏曲四大声腔之一,是明代弋阳腔与后来的青阳腔流变派生而形成的诸声腔系统。其特点是表演质朴,曲词通俗,唱腔高亢激越,一人唱而众人和,只用金鼓击节,没有管弦伴奏(伴奏于今有了一定的变化)。

初用长短句字格,今已多用上下句的板式变化体模式。如赣剧高腔、川剧高腔、祁阳高腔、松阳高腔等。

代表曲目

 

《槐荫记》《合珠记》《白兔记》等。

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复兴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必须要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。对中国而言,戏曲是中国的文化名片,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,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 

 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
Copyright 2013 醴陵市图书馆 Powered By LLMZD
建议 IE6,1024×768以上分辨率浏览本网站